EN

专题报道

活动简介

您所在位置首页专题报道2005年9.16国际臭氧日活动简介

大事记

【时间】2008-03-31【来源】

世界大事记:

时 间 事    件
1931 美国DuPont公司开始生产CFC-11及CFC-12,并以Freon为商品名销售
1932 CFC-114开始生产
1934 CFC-113开始生产
1936 HCFC-22开始生产
1974.6 美国加州大学Sherwood Rowland教授和Mario Molina博士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CFC对臭氧层的破坏
1975.8 Alliance for Responsible CFC Policy成立
1976.1 WMO发表论文提出臭氧减少的警告
1977.3 UNEP設立“臭氧层问题协调委员会 (CCOL) ”
1978.3 美国禁止制造以CFC-11及CFC-12做为推进剂的喷雾产品
1979.3 加拿大禁止喷雾产品使用CFC
1979.6 北欧国家禁止喷雾产品使用CFC
1980.3 欧洲共同體冻结CFC-11及CFC-12的生产能力
1980.4 UNEP第八次管理理事会通过“ CFC管制提案”
1980.11 CCOL第四次会议提案臭氧层保护条约
1980.12 日本冻结CFC-11及CFC-12的生产能力
1982.9 日本南极观测隊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劇减
1985.3 UNEP在奧地利召开会议,通过“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协定”
1985.5 英国科学家Farman等人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指出在南极大陸上空发现臭氧洞,并指出南极臭氧的减少与CFC增加量有关
1985.8 NASA发表南极上空臭氧洞的卫星观测照片
1987.9 UNEP在加拿大召开会议,通过“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议定书”,将五种CFC及三种哈龙列管
1988.1 美国举办第一屆CFC及哈龙替代品国际研討会,之后每年举办一次
1988.4 美国食品容器及包裝协会宣布不使用以CFC制造的容器
1988.8.22 维也纳协定生效
1989.1.1 蒙特利尔议定书生效
1989.2 NASA确定北极上空臭氧有損耗的情形
1989.3 地球之友和绿色和平组织举办CFC议題国际市民座谈会
1989.4 维也纳协定第一次缔约国会议,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
1989.5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一次缔约国会议,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会后发表“赫尔辛基宣言”
1989.7.1 开始管制五种CFC的生产量及消费量
1990.6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二次缔约国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加速CFC及哈龙的管制日程,并增列其他CFC 、四氯化碳及1,1,1-三氯乙烷等三項列管物质
1990.9 NASA观测到南极上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臭氧洞
1991.6 维也纳协定第二次缔约国会议,在肯亚内罗毕举行
1991.6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在肯亚内罗毕举行,通过含CFC或哈龙之制品的贸易限制名单
1992.1.1 开始管制三种哈龙的生产量及消费量
1992.2 美国宣布于1995年底废除CFC
1992.5 含CFC或哈龙之制品的贸易限制生效
1992.8.10 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生效
1992.11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四次缔约国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将现有管制日程加快,并将HCFC、 HBFC及溴化甲烷列管
1993.11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五次缔约国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
1993.11 维也纳协定第三次缔约国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
1994.1.1 开始将哈龙的年生产量及年消费量限制于零或以下
1994.6.14 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生效
1994.10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在肯亚内洛比召开,通过三項1996年ODS必要用途
1995.1 开始管制溴化甲烷的生产量及消费量
1995.9.16 全世界第一个“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1995.11 Sherwood Rowland和Mario Molina因发现CFC对于臭氧层的破坏而獲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5.12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七次缔约国会议,在奧地利维也纳举行,决议降低HCFC的消费基准量,并制定溴化甲烷的管制日程及贸易限制規定
1995.12 维也纳协定十周年庆祝活动,在奧地利维也纳举行,特颁“全球臭氧奖”給Sherwood Rowland 、Mario Molina、Stephen Andersen、Tang Ming Leng 等17个对于保护臭氧层有显著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1996.1.1 开始将五种CFC、其他CFC、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及HBFC的年生产量及年消费量限制于零或以下,并开始管制HCFC的消费量